我思故我在
在与一些不是太懂行的房产商打交道过程中,经常听到以下方面的感慨。
例一:限高说。某地级市老街一小型项目,性质是旧城改造,该老街人气很旺,但铺面非常小而窄,道路宽度够用但缺乏整理,也没有所谓商业旗舰店进入,主要原因就是体量不够,天际线没有节奏。该开发商在营销机构的概念企划中,同意了做高层,并且着眼于打造一个大商业,引领该地段提速与品质提升。结果政府的回复意见是,按照道路退三十米,高度不能超过退后距离的一点五倍,哑然。
例二:第一次到威海看到所有的屋顶都差不多,问及当地老百姓,说这是某领导过问的,当时只是一句例行的公事,说如果用红色比较明目显眼耐看。一把手并把这件事发扬光大至今,对于其中有靠海的一两个建筑物突破了此限,回答是,领导说点缀点缀。
例三:新近一搞设计的朋友接了个活儿,就是设计费多高都不打紧,但必须将保证在既定容积率水平下超出三万平米的设计面积,并要保证通过。朋友说,没有几百元每平米的回报,鬼才跟你高/也许听者有意,这样的事儿敢搞?能搞?怎么搞?朋友对最后一个问题回答非常明了:只要你愿投入,世上无难事。
例四:某市一把手在批示中指出,某片区必须打造成某某示范区,因此该宗地出让条件建议加入“投标单位必须引进至少多少百万的资金进入某开发区,方可拿得该地块”……
事无巨细,该类一把手该休矣!
诸多城市,九十年代的建筑,大多成为现中心城区的垃圾以及“拆迁改造区”;滨水地带的许多建筑,现在成了侏儒第一排,而背后往往是后起之秀,成为鸡肋;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迎宾大道,而某些迎宾大道的两侧,鲜明的补痕让人霎时傻眼,因为在它的侧立面明显可以看出脏乱差,以及传统年代的印象,如同一个女人涂满了脂粉招摇过市般的。
为什么出现这些?大约就是一把手过问了不该过问的事儿同时不过问该过问的事儿,咬口吧,真实如此。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东西在于城市独特的个性与历史延续下来的气质,建筑则是其具体而微的表情所在。因而统一中有分合,分合中有并列,这本来是建筑师规划单位着重把握的问题。相反城市素质,公民观念,生产力的质量,投资环境与人文环境,这些才应该是一把手操心的东西。
内容摘抄自楚芸的博客:政府一把手不应对具体项目指手画脚
历史上的今天:
- 2019: 李莫愁:为啥我总是遇到渣男
- 2019: 奶香饼干做法,六一带着孩子一起做饼干
- 2019: 雪菜蒸鳕鱼的做法
- 2017: 我们的八十年代:多少日子因你而芬芳(一)
- 2017: 一位标准人妻的烦恼:下一次还能用钱摆平吗?
- 2017: 新北京能否从“让座日”开始
- 2017: 补全救市政策的三个要点
- 2017: 林平之的自宫源于一场阴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