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情可待成追忆?只是当时已惘然!
近期在腕级开发商的舆论炮制下,救市成为网络新头条。
实际上,救市这个词非常容易理解,现实中也既存着两类救市:
1、美式救市:前不久美国推出3000亿美元,用于平衡美国最大两家按揭公司的金融风险,并有可能直接对还贷一施行补贴。这种救市主要着眼于防范金融风险与泡沫泛滥。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场机制不能让这个市场规范与发展,与我国政策市不明而消费者观望状态下的市场完全是两码事。
2、中国式救市:最近武汉市修改了高档住宅确认标准,降低了二手房交易费用执行标准,推出近五年中低价位住房远景规划与年度计划,再加上下放外商投资房地产审批备案权限,足以说明地方政府先于国家对本地市场进行了完全的吃透与掌握,武汉市推出这些措施的直接背景是: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6.7%,十余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,在这个结论后面,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、套数分别下降19.1%、16.4%,销售额下降5.3%,而空置房面积上升53.3%,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57.7%,房价涨幅趋缓。而另一方面,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又在不断增加,上半年房屋竣工面积与套数分别增长34.6%、64.9%。同时,房地产企业资金日趋紧张,各大银行对房地产业均不再予以支持,压缩房地产业开发贷款。由于行情转淡,住房消费贷款也明显减少,1—5月,金融机构新增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4亿,仅为上年同期一半。1—5月,房地产营业税仅增长8.3%,在13个城区中,有6个区的营业税负增长。
很显然,中国方式比美国方式容易让人理解,也更符合市场特点:一是有效供应与有效需求同时不足;二是潜在需求游离于保障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;三是正常投资消费与投机功能被剔除;最后一个才是金融风险,但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实际承担人与工具调节主体本质合一,所以还谈不上还贷不能或断供爆发金融风暴的可能。
所以,笔者坚持:
宏观救市没有必要,调控仍将深入。
但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发展对当地楼市进行适当的调节,以防止剧烈波动对经济以及市场的负面影响,既有针对意义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性。
内容来源于楚芸工作室的博客:地方政府已经在救市
历史上的今天:
- 2019: 雪落憮痕:生日快乐 我对爱妃说°
- 2018: 独孤求败的三大传人,杨过风清扬令狐冲谁更厉害?
- 2018: 探底与观望的胶着有利于楼市回归理性